【交換生】Pablo Ramos Erpenbeck馬伯樂
Pablo來自柏林工業大學,2023年八月以交換生的身分成為台大機械系大家庭的一份子,一年匆匆過去,即將在八月離開台大,他捨不得的說機械系的專題課程很實用,作業不僅結合模擬還可看到計算的實際運用情形,幫助他建構出一套系統,真是很美好的經驗。
《靈魂裡蘊藏著多元文化》
具備多國語言能力和文化背景的Pablo,從小在西班牙巴賽隆那長大;父親來自秘魯,母親是德國人,在西班牙的成長期不僅build up his soul更培養出enjoy life 的個性。高中畢業後,他考上柏林工業大學主修工程科學,由於內心一直渴望學習不一樣的新語文,因而選擇中文,首先透過私人家教,每天學習造詞造句、練習口語對話,經過八個月後已經能夠使用中文說話。
從小他即是一個很有創意的人,希望學習機械領域之後,可以應用機械所學去探索其他領域。德國工業大學上課的速度較台大緩慢,學生比較沒壓力,機械系學生通常要花更多的時間修課,學校對學生的期望很高。此外,他一邊上課一邊在挑戰很大的DLR工作了六年。在DLR教育下一代小孩,有關自然科學方面是做不同的實驗。
Pablo在大學第一次修動力系統學,發現以前所學的數學、方程式、機械、動力系統突然都連結在一起,才了解之前到底在學甚麼。不過疫情打亂所有一切,課程改為線上,他花了較久的時間才完成大學學業。他覺得在德國念大學,生活過得越來越像德國的文化特質,自由奔放的心促使他找一個全新的環境去體驗人生,他定睛在從沒體驗過的亞洲,選擇了台灣。
第一天下飛機,他還不知道如何到達台電大樓的出租公寓,一對好心的夫婦帶著他搭機場捷運再轉北捷,後來才知道這對夫婦是住在桃園附近,為了送他專程繞路,他的心瞬間被台灣人的友善融化。台灣是彷彿是德國和秘魯的文化混合體,祕魯的生活步調慢、治安不佳,工作效率低;德國講究法治,做事較呆板。在台灣的一年,他看到了台灣人/外省人/日本人的文化如何影響台灣,台灣的工作效率很高,裝個網路只需幾天,比起在德國要耗費2個多月快上許多。他喜歡台灣人的中庸之道,感受到很有彈性。
《NTUME美好之旅》
Pablo在台大機械系交換一年,驚奇美妙之事連連。
因為拿柏林工業大學的獎學金來台大念書,Pablo選修課之前都必須先詢問柏林工業大學的教授才能拿到學分,他總共修了8門課,共24學分,參與許多的專題,收穫滿滿,每科成績不是A就是A+。他很喜歡 Dynamics of Machines、Wearable Robotics Design,課程內容不僅實用,作業也能結合模擬並看到計算的實際運用,不僅僅是計算出來交作業而已。參與的專題能夠秀出系統計算是很好的學習和訓練,如Python programming一門課很紮實,期末分組參加黑克松比賽,學生可將所學運用在創新和永續議題,如Green Energy、Health Department的運作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未來發展方向。
Introduction to Power Electronics 也是很好的專題訓練,可以模擬 Maximum PowerPoint Tracker (MPPT)和 module solar panel to be able to charge as possible,挑戰學生如何建構系統。這一學期他選修專題 Electronic circus of different volt converter and how to design in an efficient way。他在德國開過船,在船上必須修零件,購置新的系統 Solar panel and battery、MPPT,在系上的課程裡,他可以實際的去建構一套系統如何去做,真是很棒的經驗。在這個專題研究必須投入相當多的心力,他看到很多同學很認真,周末仍在圖書館裡努力研究,他都會勸他們回家做一些運動或和朋友見見面,不要把全部時間都專注在念書。他選修過 Social study 以及新聞系的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n the Internet Age,認識一些台大社會人文系的學生,他們很懂得社交,常去參加一些餐會或舞會,社交技巧正是課堂上學不到的重要一環。
《Study Hard & Play Hard》
Pablo在柏林工業大學修過 New technology,他發現台大機械系學生擅長解方程式和計算,卻沒看到 whole picture from the upper level,why do we need the system? How do topics connect to each other,必須 step out of the formula to talk with some people and see the subject from other fields to think on a bigger scale. 由於有這樣的體悟,他曾修過當代台灣社會,有一周是探討海岸的風力發電,如果是機械系學生會專注在風扇和系統方面,容易忽略海岸的生物是否會瀕臨死亡的問題,所以應跳出機械的狹隘框架來做研究。
他認為很多機械系學生出社會後,任職在要求很高的大公司,這些公司視員工為機器,工時很長,他們雖獲取高薪,卻沒時間去花費。他不想變成一台機器,希望生活工作必須取得平衡,即使機械系的課業很重,常要趕作業 deadline,但他仍抽出時間和朋友聚聚,主要也是對新聞領域和記者很有興趣,他參與他們的集會並受邀政治黨派的聚會。他曾去福隆海灘參加 BBQ party 、爬雪山露營,花蓮太魯閣,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認識台灣。畢竟來台灣不僅是念書,他更打算尋找實習工作,體驗台灣業界如何運作。
八月,他即將離開台灣,很不捨得但必須繼續前面的旅程,回德國繼續完成碩士論文學位。離台前,他由衷感謝曾留德的師大教授,像他在台灣的媽媽,在他第一個學期末寒假生病的期間,帶來溫暖的食物,邀他參加太極拳健身,叮嚀他不要太累太忙,冷靜下來養好身體。感謝房東以優惠的房租,讓他有個安歇的住處,最感謝的還是系上教授們的教導,讓他收穫滿滿。
這一年,他見證了台灣最美的風景就是人。
照片說明
1. First day in Taiwan
2. Me and my driving instructor after passing the Taiwanese car driving exam
3. My friends and me at my birthday dinner
4. My friend August and me on the peak of XueShan
5. First diving experience in Kenting
6. Invitation to play a song at the improvisational theatre at the Taiwan Association of Cancer Patients
7. My “Taiwanese Mom” Charlotte and me with traditional costumes
8. Me doing Taichi at the Red Tempel in Tai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