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友】B71/R75 吳宗信

【專業領域】稀薄氣體動力學、火箭推進、非平衡低溫電漿、電漿應用、平行科學計算

· 系友

【系友】B71/R75 吳宗信

【專業領域】稀薄氣體動力學、火箭推進、非平衡低溫電漿、電漿應用、平行科學計算

吳宗信教授是本系B71級學士、R75級碩士系友,於1994年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航太工程學系博士學位。現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國家太空中心主任、知遠基金會董事、臺灣太空產業協會理事長與台灣電漿科技榮譽理事長。他的研究專長包括稀薄氣體動力學模擬、火箭燃燒推進、非平衡低溫電漿模擬、電漿應用(生醫、農業、航太、工業)、平行科學計算。吳教授在產官學方面表現優異,除了是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會士(ASME Fellow),同時也是美國航太協會副會士(AIAA Associate Fellow)、AIAA混合式火箭技術委員會委員與IEEE Emerging Plasma Nanotechnologies Technical Committee 委員;並曾榮獲多項重要獎項,包括科技部「未來科技獎」(火箭科技)(2017/2021)、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航太科技)(2018)、日本ISPlasma 國際會議特別表彰獎(2023)等。他也是國際期刊《Aerospace》、《Coatings》的編輯委員,並擁有豐富的專業團隊組織能力。自2012年開始,他率領著「ARRC 前瞻火箭研究中心團隊」,全心投入實現帶領臺灣離開地球的火箭夢想。他更在2015年借調至經緯航太科技擔任技術長,在2016年創立晉陞太空科技公司 (TiSPACE),全力發展小型衛星載具,並於2018年結束借調回到陽明交通大學繼續執教。接近三年的借調時間,讓他深入瞭解了台灣產業的深度與寬度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經過業界的歷練,他於2021年決定接下了TASA國家太空中心的主任一職,肩負起帶動台灣太空科技與產業發展的重責大任。

貧困也掩蓋不住的光芒

個性平易近人、幽默、親和力十足、一口道地流利臺語、渾身充滿幹勁與熱情的吳宗信教授,幼時出生於臺南市安南區,媽媽生他時已近40歲。由於早年家境清貧,六個孩子經常餐餐不足,吳教授幼兒時甚至只能常常依賴黑糖水來填飽肚子,兩次因營養不良而差點喪命。

他回憶起小時候因頑皮去摘取鄰近果園番石榴的經歷,逃跑中不慎掉落拖鞋,擔心回家後因失去拖鞋被父親處罰,只得回頭撿取,最終在果園主人的斥責下才離開。在那個階段,他的全部心思都在於如何維生,夢想對他來說似乎遙不可及。作為一名以臺語為母語的孩子,他在小學一年級時幾乎聽不懂老師的授課,常常在班上50幾名學生中名列倒數十名之內。然而,應該是開始聽懂老師授課的國語,他的學業成績自二年級開始飛速提升,至全班第二名,並在國中時期從700多名學生中脫穎而出,唯二考入臺南一中,成為鄰里社區的驕傲。之後,他不僅進入臺灣大學機械系,還有機會出國深造,成為家族中的璀璨之星。

吳教授深深感激他在小學時期遇到的啟蒙恩師—廖文華。廖老師不僅在學業上給予他莫大的支持,還經常在放學後以家中難得一見的美食如香腸、荷包蛋和蛋糕來鼓勵他,另五年級級任吳美智老師頻繁地表揚他的學業成績,讓他有了上進的信心。吳教授認為,「人的興趣與成就感是相連的,學習期間老師的讚美與鼓勵至關重要」。正是這份來自老師的愛與鼓勵,讓他走出璀璨的一片天。熱愛足球的吳教授曾是南一中80年代最後一屆的足球隊成員;進入大學後,從大二開始一直到碩士畢業期間因緣份參加了橄欖球校隊,至今還常常回台大與在校生及OB聚會玩球。他對運動的熱愛並未止步於此,大二還與同學共同創立了「飛盤社」,在社團活動方面變得極其活躍。當然,他的大學生活不僅限於運動,還涵蓋了系際聯誼、校際舞會和交友等等多方面的「學分」。即便面對156學分的繁重課業,以及無數次昏天黑地的工程圖學的繪圖作業,他仍然能夠平衡學業與個人興趣,展現了他全面而堅韌的精神。

工作全力以赴 維繫良好人脈

在1994年於美國密西根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吳教授延續了一年的時間擔任博士後研究員。1995年回到台灣後,他首份工作便是在國家太空中心擔任研究員,主要負責衛星熱真空整合測試工作,這也是他首次涉足與太空相關的領域。在當時盛行的「從台大到美國」的學術旅程風氣中,持有博士學位的他抱持著一個夢想—進入大學任教。終於在1998年,他實現了這個夢想,轉至交通大學機械系任教。雖然在國家太空中心的工作僅維持了兩年半,但他在職期間表現出極認真的態度並與同事們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直到今日,他所在的學校仍與國家太空中心保持著長期的合作關係。基於這段經歷,他經常提醒後輩們,即使職位短暫,也應該全力以赴,認真負責,避免馬虎應付或與同事發生不和。他強調,這段工作經歷可能會成為未來成功路上的重要助力。工作不僅是發揮專長、追求興趣和保持生活品質的途徑,更是擴展人脈、結交朋友甚至一生良朋的機會。這些友誼在關鍵時刻能提供無比的支持和幫助。

在教學場域耕耘了26年的吳教授,深感學生逐漸失去主動回應與發問的能力。他深信「教學相長」的理念,認為作為教師應當從實踐出發,致力於專業發展和研究精進。他建議,在工程學系進行教師聘用時,除了要考慮到前沿研究的重要性外,還應要求至少三分之二的教師具備實際的產業經驗,以增進產學合作的可能。這種做法有助於解答學生對於學習複雜知識「究竟何用」的疑問。

吳教授進一步建議,國內的頂尖大學,特別是工學院,可以考慮在教師升等標準上(KPI),除了強調教學品質和論文發表須獲著名期刊認可外,還應要求副教授級以上的教師,至少有兩年的時間以帶薪方式借調至產業界(當然需要相關配套措施),得以熟悉產業需求和拓展企業人脈。這樣不僅可以擺脫過於學術化的士大夫觀念,避免僅將研究範疇局限於論文撰寫,而且還能促進專業價值的積極提升,使教學與研究計畫更加貼近實際與產業未來需求,充滿生命力。這不僅能夠滿足產業界對人才的需求,還能創造產學合作的雙贏局面,為社會做出最實質的貢獻。

經濟學、會計學、工業管理 重要的必修三門課

除此之外,他也向學生們提出建議,強調在大學期間必須找到自己的興趣並積極探索跨領域知識。對於機械系的學生來說,除了專業課程之外,應當廣泛學習電磁學、電腦科學、量子力學、現代物理及統計學等,以增強自己的實力。考慮到95%的學生畢業後將進入產業界,他特別推薦三門必修課程:「經濟學」以獲得宏觀經濟的理解,助於分析和掌握世界經濟的趨勢;「會計學」以明確財務管理環境,建立健全的財務金融觀念;以及「工業管理」,學習如何結合技術管理組織和團隊。這樣的學習不僅有助於職場上宏觀而靈活地應用專業技術和財務知識,更能促進專案的成功執行。

此外,他也強調參與社團活動的重要性,這不僅可以磨練人際關係技巧,還能提供寶貴的團隊合作經驗。正如他在參加橄欖球隊伍時學到的,掌握衝撞時機、培養團隊間的默契、做出快速攻守決策,以及在高壓環境下迅速做出反應,這些都是職場上寶貴的技能,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探空火箭試射,科學發展教育的一大步

在1970年代,台灣的科學教育曾迎來了一項創新—臺大機械系學生社團「臺大火箭研究社」,在楊旺欉教授的領導和黃秉鈞教授作為社長的帶領下,五十名同學共同建造了「台大探空一號」。這項工程在彰化王功海埔新生地成功完成了首次探空火箭試射,標誌著科學發展教育的一大步(https://news.cts.com.tw/cts/general/202002/202002201991219.html)。這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深刻理解了學習工程的真正意義,以及為何需要跨領域整合電機、飛行軟體(Flight Software)、飛行電腦(Flight Computer)、馬達控制、結構力學、氣動力學、溫度控制及高溫隔熱技術等知識。然而,遺憾的是,這種優質的STEM教育並未能持續發展。

幸運的是,吳教授在2008年接續這一傳統,開設了一門名為「sugar rocket」的課程。他帶領交大的研究生在新竹香山濕地發射了兩枚火箭。第一枚火箭在空中爆炸,化作滿天的璀璨,雖然令同學們感到失望,但當第二枚火箭意外成功地打開降落傘時,那一刻,同學們的歡呼和感動的淚水,展現了科學探索過程中的起伏與激情。與平常接觸的電動車相比,衝上天際的火箭給給學生們的感官和心理帶來了截然不同的體驗和啟發,彰顯了科學教育的魅力和價值。

成功的人生,由自己定義

「成功的人生,應由自己來定義」,這是吳教授堅持的信念。他認為,每個人對於生活品質的追求各不相同。對於年輕人來說,如果經過深思熟慮,認為自己能夠在不依賴父母資助的情況下,維持自己所期望的生活品質,那麼就應該毫不猶豫地追逐自己的夢想。在任何工作中,都應全力以赴,認真投入。

進入1980年代,臺灣迎來了民主化的浪潮。懷著對臺灣如同對母親般深沉的愛,吳教授決定從海外返回,立志於這片深受他愛戴與認同的土地上努力耕耘、奉獻所學。他感到幸運地趕上了臺灣啟動「哈比特」衛星載具計畫的良機,這讓他有機會施展專長,與志同道合的專家學者合作,為太空產業開創新篇章。雖然該計劃最終因種種原因未能持續,但他面對挑戰卻更加堅定,致力於精進火箭的研發與製造技術,希望領導臺灣擺脫過去的代工模式,藉由火箭探索太空經濟的新藍海,其夢想與決心從未停息。

探索太空經濟新藍海 非凡的夢想實踐者

吳教授不僅是五月天2016年專輯《自傳》中〈頑固〉MV故事的靈感來源,他在1996年也曾推動「5%台譯計畫」,致力於推廣台語和客家語的現代化。更在2015年,他於TEDxTalks以台語和少量英文分享火箭集資計畫(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B9Up161sAI),展現了他那既開朗又充滿活力的性格,以及勇於面對挑戰、追逐非凡夢想的堅持。作為一名夢想實踐者,他具有無法抗拒的領袖魅力,激發了人們與他共同探索宇宙的熱情和使命感。

在面對產業發展不平衡的現實時,吳教授心繫國家,被讚譽為「火箭阿伯」。他根據自己的經驗認為,機械系學生最適合從事複雜系統整合的工作。他勉勵機械系的學生應該主動與產業鏈接軌,積極與社會進行深入的對話,透明地展示自己的工作和進步,以獲得社會的認同和資源支持。吳教授鼓勵學生們努力學習、充實自我,展現卓越的學術成果以期待未來的成就。即便成績未能達到預期,也不應自我貶低。以機械系堅實的訓練為基礎,結合產業的實戰經驗,不斷追求技術上的精進,定能在國家和社會乃至人類福祉上做出重大貢獻。

照片說明:

1~3. 美國留學時代

4. 吳宗信教授與三姊、表兄姊妹

5. 吳宗信教授與三姊、姪子合影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